你看到的只是“你想”看到的
就像上面说到的那位年轻人,他之所以有那样的事业观(只要钱到位就行),感情观(现在的女孩子都很现实,有钱就行),甚至是世界观(你怎么把世界想象得这么美好),很可能与他的成长与工作经历相关。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讲,他的经验是真实的,这也没错,但不一定是“对的”因为我们往往有这样一个特点,就是会过度在意自己,甚至是会只盯着自己的痛苦而不断放大。心理定势:指心理上的“定向趋势”,它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,对人以后的感知、记忆、思维、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的或反向的推动作用。人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,心理定势使人能够应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。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,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。特别是消极的心理定势会束缚人的创造性,同时影响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与容易让人陷入负面的情绪当中。美国心理学家迈克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:他从天花板上悬下两根绳子,两根绳子之间的距离超过人的两臂长,如果你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子,那么另一只手无论如何也抓不到另外一根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要求一个人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。不过他在离绳子不远的地方放了一个滑轮,意思是想给系绳的人以帮助。然而尽管系绳的人早就看到了这个滑轮,却没有想到它的用处,没有想到滑轮会与系绳活动有关,结果没能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。其实,如果系绳的人将滑轮系到一根绳子的末端,用力使它荡起来,然后抓住另一根绳子的末端,待滑轮荡到他面前时抓住它,就能把两根绳子系到一起,问题就解决了。所以,人容易在心理定势的情况下,形成对事物的认知。
当我们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时,就会带上个人偏好去暗示自己,然后不断去佐证自己的感觉与习惯。如果用到家庭生活中,比如,媳妇觉得婆婆很重男轻女,就会不断从婆婆的言谈举中找婆婆重男轻女的证据。这是我们内心总想在生活中找印证,然后用找到的甚至有点似是而非的线索来印证自己的心理预期,最终让自己有一种“真是如此”的心理定势。也就是说,我们所看到的世界,只是我们选择看到的模样,我们相信什么就能看到什么。再比如,如果一个人总“相信不公平”。他就会发现无数个不公平。因为他把绝大多数的精力,注意力都放在这块上面,甚至变成身上都带有“戾气”处处防御,最终会引来他人不喜欢自己。严重者会受到他人的言语或行为攻击,受到更多不公平,出于再次防御从而让别人对他更加不满意与做出不公平的事等等,却不知道,原来这些不公平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己“招”来的。每个人的出生不同,经历与经验不同,所以“命运”也会不同。而选择自己看到的,也就是选择一种“信”,而信也是一种命运,当然“不相信”也是一种命运。也就是说,当一个人如果像一开始说到的那位理发师一样,他选择自己想看到的或相信人或世界是不美好的,他自然而然会带有负面的思维与情绪去找到“不美好”甚至只爱钱的女孩子。同样也容易看到更多不美好的人或事物,而一旦选择只爱钱的女孩子,就容易让他在感情当中失利,这会强化他的感情观(你看,真的!现在的女孩子都很现实,都只爱钱)。但如果一个人相信:钱每个人都爱,但钱并不是万能,这世界还是有重感情,愿意一起努力,共同奋斗的女孩,那么他在一开始就会做更理性的选择。同样,如果一个人相信,通过不断努力,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付出行动,就会发现努力真有回报。这也会强化他正面的感情观与事业观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写过一篇《相信奋斗的力量》。其中讲了他的一段经历:他在高中时,老师对全班同学说:“你们在座的,没有一个能考上大学,以后一定都是农民。”很多同学就真的相信了。后面有的不是中途退学,就是考一次就选择放弃。而俞敏洪却不相信阶层永远固化,他只相信努力和奋斗会有回报,所以他选择考了一次不成功,就考了两次,考了第两次还是不成,就考第三次,最终他考进了北大,人生也从此不同。